岁月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我跟随家宽先生已经十年了。十年来,我们师徒之间说了很多话,做了很多事,我在先生的言语之中,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做“夫子循循善诱人”,我也在先生的处事风格中学会了什么叫做“博之以文,约之以礼”。十年来,我在用心阅读先生的画作,深切地体会到只有时间才能淬炼一个人的内心,只有时间才能让真正的艺术沉淀,然后发酵,最后散发出淡淡的持久的芳香来。十年来,先生授业传道与我,我的内心也如同先生的画作,变得豁然明朗,变得沉静安逸,我既在岁月的感知中,也在内心的修持中,渐渐地明白了先生的那句话--其实,绘画到最后,已经不是绘画的本身,而是一种哲学思想。
一
朱良志先生曾在《南画十六观》中说:“生命真实是通过中国艺术的独特追求--‘境界’来实现的。境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显现生命真实的世界’。境界不是风格,它是人在当下妙悟中所创造的一个价值世界,其中包含艺术家独特的生命感觉和人生智慧。”[1]艺术作品真正之于大众的就是在传递一种对生命的感觉与艺术家的人生智慧。因此,《罗家宽书画艺术品鉴录》最初的想法,试图通过对作品的解构,融合家宽先生独特的人生体验,从而为读者传递一种超乎画作之外的人生哲学;通过对作品的解构,还原一个艺术家真实的人生性情,为读者展现出一个艺术家是如何在澄净自我的同时,努力向他所生活的时代传递“真善美”的情趣。
[1] 朱良志著:《南画十六观》第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为了能够解构罗家宽先生艺术创作中的思想,以及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我在《品鉴录》一书当中,常常以先生的人生阅历以及他对艺术的某些见解为底色,做进一步的阐释,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只有艺术家本人最能阐释他艺术作品的本身,更因为罗家宽先生本人也是一位极具思想性与学术性的艺术家。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父亲何南屏是解放前重庆工业大学的高材生,母亲罗明渊精通会计,何氏家族与罗氏家族,更是重庆岳池一带的望族,相关史料我在《罗家宽先生年谱》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家宽先生生逢特殊的年代,父母亲曾一度被划入“阶级敌人”,他的少年时代是在艰难困苦与自强不息中渡过,所幸他天资聪慧,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放弃对梦想的追求,在极端的环境下坚持读书与绘画。十八九岁的时候,在父亲的引荐下,入谢无量先生高徒郭蔓锄门下系统学习中国画,郭蔓锄先生的学术养成来源于谢无量先生,而他的艺术成就则源自于张大千,拜师郭蔓锄是罗家宽先生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机,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阶级敌人”的孩子是不能当兵、考学的,学习书画更多的则被视为一种谋生的手艺。他在郭蔓锄的悉心教导下,不仅为从事艺术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使他迅速地接触到当时巴蜀一带的很多文化艺术大家,比如晏济元先生、蓝菊荪先生等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修养以及学术见解,深深地影响了罗家宽先生的一生。
罗家宽先生的艺术作品显得空灵,给人以禅意,而这种艺术感觉则与艺术家的经历息息相关。先生在全国恢复高考之后,因为家庭原因与大学失之交臂,改革开放初期,他为了追求艺术只身前往云南写生,在此期间相识了时任云南省军区教导大队教导员的范仁本先生,在范先生的帮助下,他成为云南石林宾馆的坐堂画家,从而让他有了一份安定的工作,经济收入上有了保障,不用再走老一辈艺术家卖画为生的生活。诚因如此,他在工作之余沉浸于纯粹的艺术创作当中,从临摹诸家之长到实际的写生训练,再到逐渐地形成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因为心底很纯粹,所以他的艺术作品就很干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艺术作品的市场化,很多艺术家为了谋生不得已附庸时代,艺术作品呈现出极度的功利性,失去了艺术家对生命与人生的真实感受。罗家宽先生的艺术作品恰恰给人的感受是纯净之美、哲思之美,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这一点他的艺术作品最有说服力。
我常常在想,什么是一个中国艺术家的艺术语言?是技法吗?亦或是风格吗?我觉得不全是,我们在长达七十多年的艺术探索当中,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我们在失去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学术修养的背景下,在接受西方美术的训练下,使得我们常常在技法与所谓的“革新”当中徘徊,这些几乎是中国画在当代的滥觞,仿佛大家都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其实,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就是他的艺术作品所彰显的学术修养,所传递的超拔于象外的声音。正是因为这一点,古代中国画家将画作看做是自我与天地交融的方式,才有了艺术作品远离政治或道德从属而归于生命真实的意识。我们才可以通过艺术作品看到了黄公望那种在山满山在水满水的“浑”,看到了吴镇画作中的渔夫卓然于天地之间的大隐,读到了倪瓒画作中“云林幽深处”所透露出的天地大寂寞,读到了文征明画作中“清浅如许”的淡泊之意……宋元一代的画家是在画心,他们留给我们的是天地人心的疏旷,是大道自然的自由。我在梳理罗家宽先生的艺术作品时,我读到了先生内心的澄净,因为这份澄净,我感受到了画作之外的人生哲学,“退让之理”“虚实之映”,以及由此所展现出来的空灵之感。细思之下,先生画作的艺术语言正是他用毕生之力所追求的--进、静、净的三重境界,书画艺术终归之境就是在纯净艺术家的内心。
二
“笔墨游心”一直以来是罗家宽先生绘画艺术的精神旨趣,在长达几十年的艺术之旅中,先生一直为之坚守,我深知这是先生所传承的中国艺术的一种审美境界,一切从心而论,一切又从心而始,“心”愈加纯粹,愈加弥贞,就愈能企及艺术生命的天人合一之道。
这本书中所选取先生的一百幅画,作为解读的对象,区别于一般意义上对技法的过分诠释,而是从思想情趣以及美学欣赏进行解读。中国画从谢赫、张僧繇、顾恺之那一代人开始,从未停止过对技法的探索,经历了隋唐两代之后,宋元两季中国画的技法已经趋于完美。然而,古代的中国艺术家真正的立身之本却是“志于道”而非“游于艺”,因此古代中国画的精神旨趣,永远遵循“象外之象”的精神表达,遵循对内心真实自我的诠释,以期与时代人心产生共鸣。阅读罗家宽先生的画作,我还是从先生的学术修养、人生经历、艺术追求等多维度来解读先生的画作,真正让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学会如何赏析一幅中国画,在欣赏之余,又在经历着一场美学之旅。
欣赏一幅中国画,常常避不开笔墨、丘壑、气韵,而真正的一幅具有生命穿透力的画作,常常是三者融为一体。故而,在中国画中笔墨常常被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技法的笔墨,第二则是作为绘画生命体的笔墨。在《品鉴录》这本书中,罗家宽先生的笔墨属于第二种,是作为生命整体的内在气脉呈现给读者。先生擅用笔墨,每作画心手合一,性情所致笔墨即来,完全是数十年岁月淬炼之后的精神表达,阅读先生的画作所呈现给读者的也是中国哲学形气神三者相融的生命整体,有形的丘壑造物是天地所有,无形的笔墨却营造出天地之无,直抵人心。
作中国画的境界,既需要“笔墨游心”,以期笔墨世界与内心的共振,又需要“性达天人”的精神诉求,以期超然物外淡泊人生的学术人格。一条是向内走,一条是向外走,罗家宽先生数十年的艺术探索,正是走着这样一条传统中国士人画家的成长之路,延续着中国古代先贤的传统,在坚守中国文化的立场中坚定不移的向读者讲述着自己心中的那份--中国山水之情,中国文化之梦。
四川省新文人画院学术主持 孙亚军
2020年10月26日于长安贞人堂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